促進就業還要關注“內因”
此外,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環節薄弱,在校期間實踐機會少,職業規劃欠缺,職業能力不足,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給大學生就業造成了障礙。所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需從高等教育入手,對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做出探索。
職業素養缺乏是求職軟肋
職業素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必備的素質,不僅包括較強的專業技能,還包括職業規劃、職業態度、職業行為、職業道德、職業適應能力等各方面素質。高校在學生培養中,更多地注重了專業知識學習,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首先,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有待加強。很多高校開設了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足。其次,大學生職業心態培養需要加強。有的學生沒有正確的就業觀念,有的學生不能正確面對就業壓力和挫折而采取了極端行為。再者,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薄弱。有的心理自卑不敢與人交流,有的思想封閉不愿與人交往,有的不懂交往規則不會與人相處,有的自以為是,不懂得與人合作共贏。
同時,大學生的基本職業知識欠缺。組織管理常識、社會交往規范、職業角色轉換、團隊意識、溝通協作等不同層面的知識和能力明顯不足。職業素養方面的這些短板,成為大學生求職就業的軟肋,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和事業發展。
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勢在必行
其次,需要構建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要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合理設置模塊,系統開設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做到知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并重。要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規劃職業生涯,了解職業發展的相關知識,掌握職業實操技能,提升綜合職業素質。尤其要注重學生人格塑造和心態培養,幫助學生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同時高校需開放辦學,促進畢業生與社會平滑對接。要從大學生就業去向和社會歸屬的角度深入研究,促進大學生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需要有效對接。高校可聘請企業管理人士或技術骨干兼任導師,向學生講授產業發展、行業形勢、專業趨勢以及工作實踐知識;邀請社會企業界有經驗的人士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加大實踐教育力度,組織學生到用人單位有序有效地參與實踐和實習,實現學生學業與職業的提前對接。要注重對畢業生參加工作后的情況進行搜集和分析,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對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綜合評價,改進培養方案,幫助學生主動適應社會。
同時在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問題上,還離不開社會資源的支持,更離不開大學生的主體參與。用人單位要克服“拿來就用”的用人觀念,主動介入到高校人才培養之中,為高校人才培養提建議,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訓平臺,為大學生入職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素質拓展訓練,并及時向高校反饋人才質量信息。大學生作為“當事人”,更要發揮主動性和能動作用,及早樹立職業意識,主動配合學校的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為就業做好知識和能力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