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
大學生是充滿活力、用于創新的群體,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前途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國的社會穩定。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指中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在自主創業和擇業上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總稱。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中,經歷著很大的考驗,在高校中所學的知識如何演變成自身的能力,是每個大學生必須面對的難題。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在思想、觀念等方面都飽受著沖擊。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1:工作愈來愈難找,已成為大學生的普遍心態。在父母及輿論壓力的驅使下,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就業較之以前已日漸困難,這就導致大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前便對前途憂心忡忡。于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考研熱不斷升溫,當然這也不能否認,有部分學生是出于對學術的真正熱愛。目前,科技發展迅猛,互聯網盛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這也將帶來兩極的結果。今年是近十年來就業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嚴峻程度甚至要超過發生金融風暴的2008年,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各校簽約率大多在30%左右,比以往要低10個百分點。在全國范圍內,今年共有699萬大學生尋找就業機會,2013年也因此被戲稱為“史上最難畢業季”。這些都將或多或少抹滅大學生就業的信心。
2:大學生就業花費逐漸提高。以前的大學生由于受政策(包分配)的影響,畢業即能找到工作,這大大減少了就業成本的消耗。但現在的就業現實迫使大學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業準備,有的甚至用一個學期用于找工作。他們頻繁的投簡歷、出入人才市場,這大大耗費了大學生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目前的面試也愈來愈重要,學生為了給面試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他們也將在外在的包裝上花一定的功夫。
3:大學生所找的工作往往違背自己的初衷。幾乎每個大學生在步入校園,選擇專業時都是自己最感興趣的,或者認為是就業前景最好的。但當他們真正邁出校園時,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有不少學生往往只是為了就業而隨便找個工作崗位,這樣的選擇能緩解外界帶來的壓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所用非所學也是教育的悲哀。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探討
1:大學生就業理念不全面。每個大學生都渴望找到最完美的工作,這是無可厚非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自身的人身價值。但靈活就業也是每個大學生必須領悟的道理。在供過于求的就業市場,很難保證每個大學生都能如愿以償。因為,有些畢業生抱著“一步到位”的思想,希望一畢業就實現人生目標,這顯然是不現實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寧愿待業也不愿意選擇到基層、艱苦地區就業,而是一味的期待到大城市或沿海發達城市工作。這種種狹隘的就業理念也加劇了就業難這一現實。
2:高校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目前,高校中基本都設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但真正具備系統性、針對性的還只是存在于一些重點大學。具體表現在:第一,就業指導機構不健全。機構認為指導工作就是做表面功夫,根本沒有付出心血、花費精力來做切實有效的工作。“由于把就業指導當作行政工作來做,忙于應付大量的與就業有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固定時間和精力來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第二,就業信息渠道狹窄。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自身水平的制約,經濟水平阻礙了高校的深度發展,使得信息網絡不健全,這將導致學生難以得到準備的就業信息。第三,就業指導教師水平有限。也許大部分教師有就業指導的經驗,但由于專業的限制、缺乏全面的理論學習等因素,使教師難以真正地幫助學生。
3:就業市場不健全,存在不公平競爭。就業市場的不健全,導致大學生找工作時缺乏秩序。所謂的人才市場、供需見面會,引起的只是擁擠不堪的窘境,真正找到合適、滿意工作的少之又少。還有,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導致就業市場存在著就業歧視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年齡歧視、戶籍歧視、性別歧視、經驗歧視、學歷歧視,更有甚者,出現了血型歧視、姓氏歧視、籍貫歧視等。正是不公平競爭的存在,造成了部分畢業生漸漸失去了就業的自信心,而選擇了待業。
三、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探析
1:政府應發揮調節、宣傳和指導的作用。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完善,增加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盡力完善就業市場。具體而言,首先,由于一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狹隘,政府應加大對到基層、偏遠地區工作的大學生的扶持力度,讓每個大學生看到前途的光明,至少不會因為微薄的待遇而整天郁郁寡歡。其次,強化監管,規范就業市場,F在的就業市場存在著極度不公平的處境,應全面消除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讓每個畢業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靠自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最后,應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法律體系。“目前,在我國現有《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法律保障,這樣便能確保大學生的合法權利。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缺乏一個健全的就業法律法規體系”。
2:高校應完善專業結構和強化實踐教學。高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但對于人才的理解也不能過于狹窄,并不只是學的好,考試拿高分的學生就是人才。因此,高校應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來培養人才,這樣的人才才是全面協調發展的人才。這就要求高校要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和教學方式,保障教育質量。在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上,可適當增加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來選擇所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應強化實踐教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養。
3:大學生應樹立理性的就業觀。目前,大部分學生在擇業時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思想。這促使學生樹立理性的就業觀勢在必行。首先,畢業生應清晰地認識自己。要結合自身的性格、能力、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因素,能準確給自己定位。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這樣才能在擇業過程中減少時間的消耗,也能讓個人優勢得以展現。其次,應樹立自信心。愛默生曾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大學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堅信自己能勝任某些工作。最后,應端正就業觀念,降低就業期望值。大學生應調整就業心態,要意識到金錢并不是就業的唯一目標,而應該更多考慮的是否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和對社會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