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
近期,“雙軌制如何并軌”、“延遲退休是否可行”、“養老金缺口怎么彌補”等話題不斷引起公眾熱議。2013年9月,某民意研究中心在全國(港澳臺除外)范圍內,隨機抽取3000位城鎮受訪者進行電話訪問,了解全國城鎮居民對養老保障的評價。
現今社會養老制度:老年人不滿意度上升
“如果只是解決溫飽問題,退休金是夠花的,但只要有個小災小病,錢就捉襟見肘了。”67歲的黃大爺每月能領到2000元退休金,據他稱,目前日子還過得去,但周圍的一些朋友,有的孩子不爭氣,賺不到錢靠爹媽補貼,這么一來日子過的就比較艱辛了。
調查顯示,目前對老年人的養老費用,認為“多”與“比較多”的受訪者合計為57%,較2012年增長了10個百分點;而認為“較少”者僅占到6%,還有28%的人認為“適中”。且受訪者對“養老金水平”評價較差,不滿意度較去年上升4個百分點,達31%,超過了滿意度。
“我們的繳費水平并不低,可企業退休職工拿到的養老金卻不高。與此相對應的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后的養老金卻高出很多。”黃大叔一談到養老金,就喋喋不休起來。他認為“雙軌制”存在不公平現象,并希望國家能盡快完善養老保障制度。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老年人對養老保障的評價大幅下降。調查顯示,針對“個人繳費水平”和“養老金水平”兩個事項,61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滿意度,均比去年明顯下降7-9個百分點,為31%和30%;且老年人對政府養老保障工作的滿意度,在各人群中降幅最大,比去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降至49%。
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對于解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問題,59%的受訪者對政府的養老保障持肯定態度,認為政府養老保障“能”使民眾安心,但較去年相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同時“不能”安心者上升至24%,即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對現在的養老制度感到“不安”。
對此現象,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岳經綸教授做出解釋,“我們養老政策方面透明度、信息公開有所增加,再加上有爭議性的政策議題,令大家對養老保障的可靠性有些擔心。養老金缺口的討論、相關延遲退休的爭議,都令大家覺得是不是制度存在問題。”
超半數年輕人對現今“養老制度”感到不安心
老年人對政府養老保障的“不滿”程度持增長趨勢,同時青壯年對養老保障制度表示安心的人數更少。
調查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人認為現今存在的養老制度“能”使他們安心的比例最低,為48%,比去年相比下降了13個百分點。
“我對養老保險的繳費水平很不滿意。每個月的工資,扣下這險那險的幾乎都沒了,物價又連連上漲。”大學畢業后留在廣州工作的陳女士不滿的說。據調查顯示,針對目前養老保障制度,85%的受訪者認為“值得”參保,與去年基本持平,但陳女士卻持相反意見。
“政府的養老保障不值得參與,我是想不參加都不行的,每個月自動就幫你扣了。我們現在賺的錢是響應政府,都辦了養老保險,但很有可能我們將來都拿不到,目前都在談論養老金缺口大的問題,與其教養老保險還不如買份商業保險來的有保障。”
岳經綸表示,“中國整個養老金制度、退休制度不夠完善,是基于不同職業、群體來安排制度的,所以工人有工人的,農民有農民的,公務員有公務員的,事業單位有事業單位的,這種情況下養老制度不公平的感覺比較強。特別是考慮到有一大批職工是從國有企業退休或下崗失業的,他們的生活很艱難,都等著拿退休金,日子已經很艱難了還要他再推遲幾年拿退休金,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低收入”者最不滿意
調查顯示,在不同收入人群中,低收入者對“個人繳費水平”和“養老金水平”評價最差,不滿意度高達40%和52%,較去年上升10個百分點;而對政府養老保障工作,低收入者不滿意度同樣在各界人群中最高,為28%,比去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
有網友抱怨稱,“其母親繳納養老保險金年限為15年,現在退休后每月只領到600元的退休金。這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每月屈指可數的工資再扣除各種保險金后就所剩無幾,而到晚年得到的養老金更是少得可”。
針對現今養老制度,岳經綸認為“比較合理的養老制度設計應該是從中央政府入手,在全國各地導入國民年金制度,人人都有退休保障,然后在這個平等的起點上,設計好不同的補充養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