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畢業是一個傷感的話題,因為許多人面臨著失業的危險,究竟是為何呢?是因為工作難找,還是學生要求太高?近期大豫網記者采訪鄭州高校的畢業生,談到薪資,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開口就是“月薪一萬!”
大學生薪資調查
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聯合門戶網站今年5月份發布《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大學生期望月薪隨學歷的增高而增高,其中,專科生期望月薪3340元,本科生期望月薪3660元,碩士生為5450元,博士生為7790元,平均期望月薪為3860元。2014年總體的平均期望月薪3860元與2013年的3863元基本持平。參與調查的人群中,3711人(占比45.3%)的期望月薪集中分布在3001元-5000元范圍內,總體上,期望月薪更趨平穩。
智聯招聘網站公布的《2014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今年90后畢業生期望月薪平均值為4357元,實際簽約工作月薪均值為3945元。
預期與現實之間存在天塹
“我剛畢業期望月薪5000元。”在廣州某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小段同學說,“一個人在外地工作生活,最大問題就是生活開銷,像在廣州,每個月基本生活需求花費就得3000元左右。要是想在這個城市良好的生存下去,一個月至少得5000元。”但是,現實并沒有小段同學設想得那么好。小段同學在輾轉了幾家單位后,最終選擇了國內一家較大的房地產公司,月薪3500元。
據有關數據顯示,鄭州市的工資薪酬水平與畢業生的預期薪酬也存在很大差距。如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助理、文秘等文職類的工作,實際薪資只有2000—3000元。
各方觀點
學生代表——我們碩士和本科生學習能力方面要比專科好,進入單位后,我們可以很快地學習新的東西,學習企業文化。而且,我們上了這么多年學,總不能白上吧?現在物價水平這么高,每個月生活費就是一大筆開銷。我們在外地工作,工資最起碼得夠養活自己。
企業代表——在正規企業,他們都有自己的薪酬體系。學生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定位。按照你應聘的企業、崗位去對薪資定位。本科學生的基本素質是比較好,但學習能力本身并不是優勢,企業招人是想創造價值。一個大學生剛進企業,什么經驗都沒有,只停留在書本上,單位里面不少學歷不如你的中專、大專生都比你能力好。所以企業不可能為你的高學歷買單,他們看重的是你能否適合他招聘的位置的要求,以及工作后體現出來的價值。
專家代表——現在我們的就業指導工作僅僅停留在畢業班,講應聘技巧、方法,這是臨時抱佛腳的,忽視了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是應該從一年級就開始做的,使學生有明確的人生定位。這樣一來可以減輕就業指導的壓力,二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面對社會現實,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
現在社會上出現“就業難,招人也難”的現象,這是因為學校和企業對接的橋梁做得不好。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企業是使用人才的,這中間的橋梁作用由誰來起?是政府,還有人力資源公司。政府應該起到關鍵的支持作用,為企業用人搭建平臺。政府應出面解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矛盾,出臺指導性的意見。媒體也應該多關注學生就業,這是一個民生工程,大家都不關心是可悲的。
畢業生期望薪酬正逐漸回歸理性
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已連續6年出具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的分析報告。通過數據分析顯示,今年大學生期望月薪平均降至3680元。2014年的期望月薪和去年基本持平,略有下跌。這也意味著和3年前相比,大學生的期望月薪低了將近2000元。
現在的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而崗位的數量則不斷下降,造成供求關系不平衡,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市場的變化,讓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們從剛開始的“漫天要價”到后來的“亦步亦趨”,直至現在的逐步降低期望月薪以謀求一份工作。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降低期望月薪雖然說是面對市場的無奈之舉,但是也表明了當代大學生審時度勢的高超眼界。
本站觀點:
高校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能夠使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和提高的工作。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借助工作這一平臺施展個人才能,積累經驗,不斷提升工作能力。讓自己從一無所知的職場新人不斷成長和提高的工作,才是最適合大學生的理想工作。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更應看重個人的成長,其次才是薪酬、福利等物質條件。企業在招聘應屆大學生時,可以嘗試將大學生在工作中的培訓發展和晉升成長路徑作為吸引大學畢業生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