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今年,大學畢業生以727萬人創歷史新高,成為繼2013年后的“更難就業季”。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將如何適應與改變?記者日前對部分大學生進行了采訪。
小成本創業應對“就業難”
剛畢業的大學生陳蕓在我市開了一家小吃店,店址設在文化路,緊挨我市兩所學校。“快餐價格不高,而且都是學生們愛吃的食品。”陳蕓說。她認為學校周邊消費能力強,可以比較快地賺回成本。和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陳蕓最初為自己定制的職業規劃是考公務員或到大型企業應聘,但看到自己的同學和許多應屆畢業生處處碰壁的情形,最終,她還是決定趁年輕自主創業。
喜歡嘗試各種新鮮的挑戰但又向往就業大平臺讓大學生小成本創業往往難以持久。陳蕓認為這并不是問題,她覺得,創業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社會經驗的過程,結果并不那么重要。
求職更加務實
與往年相比,今年,傳統就業觀念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減少許多,記者與一些求職大學生交流發現,如今不少大學生求職更加務實。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環境,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很迷茫。“其實什么樣的工作并不重要,先從力所能及的做起,讓自己盡快成長起來才最重要。”大學畢業生張北告訴記者,現在許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作為一名大學生,不能好高騖遠,積累夠工作經驗再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會更好。
去年9月,畢業于杭州一所高校的張玲回到了安陽,應聘到一家小型公司做出納員。她表示,她所在的公司雖然規模較小,待遇也與自己當初所想的有差距,但公司領導和同事工作都很努力,工作時心情很愉快。她打算利用就業的這段時間進一步充實自己,等自己足夠強大時再擇業。
擇業更注重發展前途和愛好
一直以來,選擇“薪資待遇”還是“發展前景”讓許多高校畢業生十分困惑。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擇業觀日趨成熟,“擇業更加注重發展前途和愛好”是近年大學生擇業的又一個新變化。
今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王擇誠學的是平面設計,找工作時向10余家單位投了簡歷,只有三家用人單位通知其面試,最終,因為他的專業知識過硬,在其中一家公司順利入職,主要從事廣告設計方面的工作。“月基本工資1300元,不算高,節假日可能也要經常加班,但如果業務做得好,獎金和提成不少。我的專業和這份職業對口,只要好好工作,我相信有很多機會,我看重的是將來的發展空間與升職機會。”王擇誠說。
多元化選擇是就業趨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如今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更加理性,更加務實,更加多元化,大學生不再那么熱衷去擠公務員考試的“獨木橋”,不再執著地糾結于“大城市”與“小縣城”的標簽化差異,這也許將成為大學畢業生破解“更難就業季”困局至關重要的一把鑰匙。
大學畢業生究竟該如何擇業?我市一所高校的教師陳玉玲認為,多元化就業才是大學生就業的正確選擇。大眾化教育必然導致大眾化就業,這種轉變促使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的壓力。多元化就業才能避免高素質人才浪費,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更多活力與生機。而在這一過程中,觀念的變化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文章來源:安陽網—安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