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農村家庭畢業生失業率高,“高失業率意味著大學4年的書本知識并未給他們帶來一份體面的工作”并聚焦“貧二代”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另外,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3年應屆生就業調查報告》也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成為就業最為困難群體,失業率高達30.5%。
畢業生之間的差距真的是簡單的“貧”、“富”差距這么簡單嗎?一個“貧二代”就真的與能否找到工作掛鉤了嗎?小編認為,這或根本不是重點,就當前的人才招聘情況看,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用人單位看的不僅僅是你所畢業學校的招牌,更多的還是注重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專業水平、應變能力、交往交流能力等。以近期報考公務員為例,如果在面試中語言表達、應急思維、溝通交流及其舉止儀態失妥,或許你就被淘汰了。
現在咱們來做一個小小的分析:城市畢業生與農村家庭畢業生就業狀況有較大差距究竟是因為什么?首先不可否認的是這與其成長環境和受教育條件有關,農村家庭畢業生父母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從小就被灌輸“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和我們一樣沒出息,吃苦受累。考上好大學,你將來才有出路”的思想,孩子或是想學的,但是農村家庭的父母給不了孩子輔導,因為經濟拮據也不會去專門請輔導老師,更重要的是一個孩子即便有多么強烈的學習欲望,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也是不行的;另外,農村的學校老師總會這樣對學生進行“鞭笞”“你如果考不上好大學,將來只能像你爸媽一樣在家種地!”他們會這樣告訴你“你就應該學習的機器,不要說現在我對你們要求嚴格,我相信將來有一天你會感激我。”如果讓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機器,將來這臺機器或會成為廢鐵。這樣的教育模式恰恰造成了農村學生能力方面的欠缺。好像農村家庭的學生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了,而城市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從小被家長送到各種培訓班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自小就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藝。也不用過于擔心考不上個好大學,他們大多都是處于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之下。經濟條件相對優越,家長一般也有所追求的看書學習,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這種差異就體現在了一個人的氣質、心理、信心等各方面。不得不說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教育的缺失,教育其主要功能理應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精神,而不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以及施以精神的壓力,相對而言,農村家庭的孩子更能吃苦,更加勤奮,這應當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是為什么卻不能利用這點優勢呢?
“貧二代”需要站出來,勇于彰顯和超越自己。要知道,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人和社會的關注再多,力度再大,自己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知,沒有明確的要求,不付出應有的努力,外界的支持越多,貧窮代際傳遞的概率就越大。
(編輯:庫林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