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村大學生“高失業率”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對于過分強調“高失業率”,甚至不再認同“知識改變命運”的這一觀點,是對農村大學生這個群體的誤讀和偏見。
談及農村大學生失業率,引發了人們對教育的質疑。拋開這些,農村大學生的“失業率”問題是具有多面性的,這應當值得反思,也值得探索。
當然,家庭出身對就業是有一些影響,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相較于城市家庭而言,父代對子代提供的資源有限,一般而言,能夠供出來一個大學生已是不易,相當數量的農村貧困家庭還需要依靠助學貸款才能幫助孩子完成大學學業。更談不上為其事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和社會資源了。
調查顯示,大部分被打上“失業”標簽的大學生其實并非沒有工作,只是在農村尋找到了其他的就業渠道。另外,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也是吸引了一部分有熱情的農村大學生積極的投入其中,返鄉創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相對來講 ,哪些家庭條件好的農村大學生,也有選擇子承父業或自主創業的。在農村的發展建設上也是做出了貢獻。
農村大學生在城市失業率較高的這一現象,也是一定程度上城鄉發展的不均衡的體現。另外,在持續10多年來的新農村建設及新型城鎮化建設上,也使得農村生活和創業條件有了極大改觀,農村大學生或許在城市是缺乏競爭力的,但是如果回到農村絕對會存在競爭優勢。因此,不必局限于非要留在城市工作創業。
但是,“城市的回城市,農村的回農村”也并不能算是明智的方法,一個有活力生機的社會,不應如此分離開來,應當進行互動,讓農村大學生能夠有機會在城市建功立業,同時也應該鼓勵城市大學生去農村尋找夢想,開辟未來。因此,針對于“農村大學生高失業率”這一問題,國家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更要促進公平,應當讓農村大學生進得了城市,也應當讓城市大學生體驗農村,要使得城市進得來,農村回得去。切實地為每一位大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機會和平臺。
(編輯:庫林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