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猜想一下當你看到這個題目時的反應吧,大概是:嗯?花錢買什么?時間?開玩笑的吧?你能買得來?怎么買?去哪兒買啊……總之是疑惑不解,甚至覺得我腦子是不是秀逗了。哈哈……沒有,我很清醒。時間確實能夠買得來,只看你愿不愿意買。
如果告訴你說:“哥們兒,××的風景不錯,改天咱去溜一圈?”他即便是沒有錢心里也會很樂意。但是如果你說:“喂,哥們兒,這周咱去書店吧?看有什么好書買幾本?”他可能會說你腦子進水了。還會嘲弄你:“誒,你有意思沒有?咋這么無趣呢?”雖然是開玩笑,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讓他花錢在現有資源享用上他會很開心,但你讓他花錢在枯燥的精神資源享受上他就會很抵觸。還會告訴你,我干嘛浪費那錢,還不如我去買幾件名牌穿身上實在,買一款高科技產品顯得自己有品位。而這就是不愿意花錢買時間的人。
一小時值多少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吧:之前我是騎自行車上班的,落了鎖的自行車到我下班時怎么也打不開了。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打開,沒辦法就給開鎖公司打電話了。10分鐘左右他們到了,看了看那U型鎖,然后“咣咣咣”朝著地上砸了幾下隨后又用小鉗子敲了兩下,這些程序完了便說可以了,讓我插進去鑰匙開一下。我半信半疑,心里還想這都行?早知道我就在地上多磕幾下了。結果,真的是鑰匙一插進去就打開了。這一開鎖過程也不過就3分鐘就掙了30元錢。
說這個例子是什么意思呢?人們說“藝不壓身”有個一技之長真好,可擁有這門技術那不得學習?人怕什么?“落后就要挨打”當然要與時俱進呀。如果不學習,不成長,不進步那么時間久了,你也就失去自身的價值了。
今天這個“花錢買時間”呢,其實就是“花錢投資自己”讓自己值錢。而一小時值多少錢就是你投資自己之后的回報和表征體現。
很多人都喜歡“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雖然這種工作讓人找到的幾率幾乎為零,但是并不代表沒有。即便你沒有這么十全十美的差事,至少你也能占上其中的一兩樣吧。
如果你的工資夠高,你準備怎么支配你的這些金錢,是存進銀行留給下一代還是作投資押寶買股票抑或是直接拿來消費提高生活品質,圖個心情愉快……這些都應該是可能的,而且你信不信可能性還不會小。因為人除了有點兒惰性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知道享受生活。這個享受,層次并不是特別高,就是人們常說的“怎樣舒服,怎樣過”。而真正花錢在自己的學習成長的就比較少了。不妨現在就問問自己每天有幾個小時是在學習,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人呢,還是一類特別能為自己的“做不到”找理由的高級動物,因此當做不到時,常會聽到我很忙沒有時間,我很累我要休息等等的借口。但是,你真的很忙?真的很累?并不是!只是你內心不愿意罷了。另外,“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都是擠出來的”。
如果你的工作相對較為輕松,每天就是些繁瑣的小事兒,根本不需要花費你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那么,你會在這些間隙時間里做什么?我想你會很愉快地回答逛淘寶,上天貓啊,玩游戲,刷朋友圈啊……今天你說這款鞋子掉價了,明天你說那款衣服多么漂亮,后天你說又過了多少關卡,然后再順帶著說說這幾天里朋友圈里的奇葩人,搞笑事兒……這樣聽來,很是讓人羨慕呢?好清閑有沒有?寧愿將時間和金錢花費在購物和娛樂上也不會想著去下載幾本電子書或者在網上預約一個課程,更不會想著去書店購買幾本紙質的書或者去圖書館閱讀幾本經典名著充實自己。總之呢,一旦閑下來想到最多的就是“我終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如果公司離你家夠近,你會如何度過自己的每一天?會不會因為距離近就卡著點的上班?上班的地方離家近,那么,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就相對較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么算過一筆賬:如果每天你都和那些離公司遠的同事一樣在同一時間起床,你一天能比他們多出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每天你都和他們一樣下班回家吃飯又能多出多少小時的時間……而這些多出來的時間都是屬于你自己的安靜的時間。而如果你把這些時間拿來學習并一直將這個習慣保持堅持下去,你有沒有想過結果會是如何。估計那結果恐怕是不得了的吧。我想肯定你也在那么一瞬間曾這么想過,計算過。但是,你不會去想著運用它。上邊都說過了,人追求生活享受嘛。所以,就多睡會兒吧,晚起會兒吧,上會兒網吧……
“花錢買時間”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咱這么講吧:你買了一棟高價房,雖然花了你很多錢,但是它卻離你的公司比較近,能節省掉不少你去公司的時間。而你若把這些時間投資在了自己的發展進步上了呢,就等同于你花錢買了提升自己價值的時間。每月花費那么點兒錢買買書,學學習,約約人其實是很不錯的,你也會在這樣的投資中收獲更多的東西,這樣的投資才是最好的投資。你認為呢?
(編輯:庫林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