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江湖,難免會身不由己,許多人為了工作而努力拼搏成為了“拼命三郎”。不乏其中的一些人奮不顧身地將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公司,卻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搞得一團糟。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種人則是過于重視家庭,結果卻難以在職業上得以更好發展,難以在事業上有所突破。
人人都渴望享受成功人士的生活,但是如果使得工作與生活分離開來,只強調工作、事業未免會因此而失去平衡導致不協調。很多人都崇拜“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而我們往往看到的都是他們面對大眾時光鮮亮麗的一面,而隱藏在其背后的或許是落寞和孤寂。
李小姐,大學畢業5年多,一直兢兢業業,加班加點,成為公司模范標兵,年薪突破10萬,上司夸獎,下屬擁戴,朋友羨慕,也在上海買了房。然而,她卻越發覺得孤單,身心俱疲。一直以來,由于工作的繁忙,她疏于對自己終身大事的考慮,如今被家人每天地打電話催促,因為工作以至于忘記了生活,使得工作與生活嚴重失衡。不曾想,愛崗敬業,辛勤耕耘多年的她卻要遭受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夾擊和“折磨”,這使她極度悔恨,也讓她崩潰到邊緣。
然而,有人認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有著不同的任務和使命的,有的階段就是應當重工作,而有的階段則就是應該重事業。并言之:“工作生活平衡,對年輕人是誤導。工作與生活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平衡”,只是個人選擇!
就我個人而言,對以上的觀點并不完全認同。工作和家庭,理想與職業,他們之間既統一又矛盾,可以互相促進,也可能會彼此阻礙,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顧此失彼,失去平衡;或者全盤皆輸,徹底失衡。工作與生活可以認為是一個人的選擇,一個有著理想抱負的人對他/她工作上的付出完全自愿的。他/她選擇了去拼進,而且毫無怨言。但是,如果后來他/她如李小姐那樣,后悔了當初的選擇并因此而苦惱,難道你能說這是他/她當初的選擇,自己就必須要對此有所承擔嗎?
當然,還有一類人是秉持著“差不多”原則工作的。他們覺得家庭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工作,不需要太敬業,太勞苦,太盡心,做到七八分或者是做完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就一切OK,萬事大吉了。他們通常會將時間和精力放在陪伴家人上。然而,幾年之后,當與他同期進入公司的同事們都已經升職加薪,他/她卻可能會因為公司臨時出狀況需要裁員時而名列其中“被迫”下崗。還會因為幾年來沒有學到什么技能,人也不比當年而難以再謀一份工作養家糊口。之后,生活與工作之間的矛盾也便就此出現。
因此,我們不該只是為了在事業上突飛猛進,也不該只是為了與家人歡度時光就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面。而是要兩者兼顧,找到他們之間的一個平衡點。誠然,絕對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對于工作與生活,應當保持的是一個動態的相對平衡。而不是從時間上或者什么其他的方面均分給工作和家庭,它不是平均,不是時時刻刻的平衡,而是相對的動態的均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