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或工作的結果 = 思維方式 × 熱情 × 能力。”
這是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思維方式》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公式。在他看來,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甚至比擁有智商、體魄等其他能力更為重要。
許多情況下,處理事情的邏輯和方法,才是帶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把問題清楚地寫下來,就已經解決一半。
在美國有個著名的“一條線一萬美元”的故事。
有一天,斯坦門茨被福特公司請去維修一臺電機。因為電機損壞,整條汽車生產線停止,公司派了很多工程師都無能為力。斯坦門茨不緊不慢的觀察電機,上上下下摸索了許久。然后在一個位置上畫了一條線說:“這里少了一圈線圈。”重新更換好線圈后,電機果然恢復運轉。理很高興問他需要多少維修費,斯坦門茨回答:1萬美元。他轉身寫下一張賬單: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畫線,9999美元。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輕而易舉的解決問題,你說其實我也可以。可是為什么那個風光無限的人不是你呢?愛因斯坦給出了答案:因為解決問題不過是數學或實驗的技巧罷了,發現問題才更具有實質意義。
我們常常一遇到問題,急著解決,急著擺脫現狀,卻舍不得拿出一刻鐘靜靜的思考。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最先行動的人,而是最快發現問題的人。能看到事物發展的脈絡,理解事情背后真正的規律,感知自己的狀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是能讓人不斷成長的閉環。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有一次,空軍上尉墨菲對他“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開玩笑的說道:“如果一件事可能被做壞,讓他做就一定會出問題。”結果進行火箭加速試驗時,果真出現了問題。為什么你越擔心一個事情會發生,它就越會發生?
因為你的“擔心”給了它太多的注意力。你的大腦一直被恐懼占據著,將精力集中在疑難問題上,沒有空余的時間浪費在進展順利的事情上。 “怕什么來什么”,其實也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我們看待一件事物時,不妨從大局出發,一切從整體考慮,不要糾結一隅目光狹隘。做到了這一點,便不會讓那些藏在我們“注意力盲區”中的魔鬼有可乘之機。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李世民告發魏征。說他在李建成手下當差時,曾勸太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派人把魏征抓了起來,問他是否屬實,魏征不慌不忙地回答:“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當初李建成沒有意識到危險,面對魏征的提醒置若罔聞,最終命喪玄武門。李世民不僅釋放了魏征,還封他為相,接納諫言,才有了后來的貞觀盛世。
人在事中迷,就怕沒人提。生活中經常有這種情景:很多人被批評了,不服氣還要爭辯幾句,覺得甚是委屈。任正非說:不要怕批評,要感謝罵我們的人,不拿華為的工資和獎金,還罵我們,是幫助我們進步。聰明人早已戒掉了“玻璃心”,容得下所有言論甚至批評。“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容言,好話、壞話、刺耳話,啥話都能聽得進,才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做一個虛懷若谷的人,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諂言,聽得進甜言蜜語,也容得下直言不諱,這才是強者思維。
4、費斯諾定理
人有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
曾經有個小國進貢唐玄宗三個金人,外表和重量均是一樣,但是有一座最珍貴。到底哪個金人最珍貴呢?很多大臣都束手無策,有一個老臣站了出來,他將一根絲線分別從三個金人耳朵放入。第一座金人從另一只耳朵出來;第二座金人從嘴里出來;只有第三座金人,絲線掉進了肚子里。最珍貴的,是這第三座。
其實,這三座金人對應世間的三種人:第一種人,左耳進,右耳出,這樣的人根本不懂傾聽;第二種人,聽到的不經思考就說出了,多說無益;第三種,既懂得傾聽,又懂得慎言,做到心知肚明。
這是一個崇尚說的時代,也是一個忽視聽的時代。能言善辯不如洗耳恭聽。有時候,許多誤會的發生,就是因為你在想、在說,卻忽視了聽,輕易地下判斷,從而錯過事情的真相。水深不語,人穩不言。傾聽,不是一言不發的沉默,它代表著真切的尊重和沉穩的思考。
5、弗洛斯特法則
在筑墻之前應該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進來。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一個阿拉伯人在溫暖的帳篷里休息。站在外面的駱駝可憐地向阿拉伯人表示,外頭實在太冷了,希望主人能允許它把頭伸進去暖和暖和。善良的主人不忍心駱駝挨凍,便同意了它的請求。多久,駱駝又陸陸續續提出要把脖子、前腿、半個身子伸進帳篷。阿拉伯人不忍心拒絕,全都同意了。仗著主人的善良和好說話,駱駝越來越得寸進尺,最后,將自己的整個身子都塞了進去,把主人擠出了帳篷。
俗話說:凡事過猶不及。再好的事情,一旦超出界限,也會招致禍患。每一個成年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不過分寬容,不過分善良,不逾越規則。開始就明確了界限,最終就不會作出超越界限的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