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招聘網站:至少七成以上崗位要求應聘者“35歲以下”。官方界定的青年年齡段是14-35歲,35歲恰恰是上限。它就像一道天塹,橫亙在職場人士的而立之后、不惑之前。
難免困惑:為什么不是30歲不是40歲,而是35歲?
“35歲危機”的原因
1、社會角度
實際上,“35歲失業危機”這種現象并不是橫空冒出的,之所以被定義得如此明確,是因為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將基層年輕干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盡管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壽命不斷延長、對職業生涯的規劃也有了新的調整,但不少用人單位依舊一直沿襲這種慣例,也就是說,這是社會長久以來的“潛規則”。
2. 企業原因
成熟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各方面都已經按部就班,各種規章制度完善,工作內容流程化,管理者或者員工只不過是這個企業機器的一顆普通螺絲,都是能夠有被替換的風險。企業需要保持基業長青,保持活力,順應市場變化,年輕人針對新事物,新觀念更容易理解,而且企業的政策在新人面前更容易貫徹到底。
另外,企業還有用工成本的考慮。新人往往可以以相對小的成本維持崗位運轉,能力可以培養,而且企業通過淘汰引入新人可以激發員工憂患意識,提高競爭力,有利于企業發展。
3. 個人原因
一般情況下,35歲的年紀或多或少都會在公司晉升到公司的管理層職位,但通常也只能止于此了。晉升到管理崗位后,繼續晉升通常就無望了,上面的人不知道還有多久能下去,下面的小鮮肉卻又在拼命的朝你逼近想把你取而代之,所以,事業遭遇瓶頸。
你想要改變,想換一家能給你更大的發展空間并且待遇更好的公司,但你又承擔不起失敗的風險,你還需要考慮小孩和老人,你得為他們負責,更何況還有那么多比你年輕比你更有精力的年輕人與你競爭。
“35歲危機”如何尋找出路?
35歲的你,難道就真的意味著被社會淘汰嗎?
不,事實上,那些從沒有停止學習的人,不會為這樣的問題而苦惱,為此感到的焦慮的都是那些工作多年、思想卻沒有成長,一直在原地踏步,或者對未來沒有清晰規劃,想要突破自己的現狀,追求更高的發展空間的人。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怎么應對呢?
1、正視問題、調整心態
首先,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年齡,35歲并不意味著你就要被社會淘汰,你也不應該僅僅只與年輕人去競爭那些不是很需要經驗的工作崗位。你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職場瓶頸的時候,尤其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無法用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時間長了,人始終無法進步,久而久之,就會陷進這個怪圈,無法自拔。
其次,你要明確自己擁有哪些資源和人脈,比如:過硬的技術、某方面的特長或廣闊的人脈,這其中任意一項都會有高層崗位為你敞開大門。
2、強大自己、不斷學習
在這個世界上,弱者是不容易被同情的,也不容易被認可,只有強大了自己,才有更多的職位和話語權。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年齡與能力不相匹配,那么,你應該及時補充技能,永遠不停止自己學習的腳步。社會日新月異,誰也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會不會下一秒就被更先進的所淘汰。要根據社會形勢,適時完善與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緊跟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這樣你即使厭倦了現在的工作,你也可以重新開始新的一份工作。
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年齡來作為自己逃避的借口,努力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遲。大器晚成的人那么多,馬云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集團,雷軍40歲才創辦了小米,董明珠36歲才進入格力。找到對標人物,像大咖學習,你還會焦慮嗎?
3、降低自己對工作待遇的期望值
在求職或者選擇跳槽的過程中,要明確知曉自己的能力,不要認為自己工作多年,待遇就要比別人高或者不接受越跳越低的情況。
一般來說,在這種分水嶺,做得好的早已經扶搖直上,做不好的就已經在走下坡的路上了,應當適時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或者給自己一個緩沖的空間去努力認識自己的不足,不要想著一蹴而就。
4、堅持就是勝利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每次說到目標,成功,總是繞不過這兩個字。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就像每年畢業都有無數的畢業生來到北上廣,每年又有無數人離開。當然不是說選擇離開就是錯誤的,只是,我相信當時選擇來到大城市都是懷揣著夢想來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遇到挫折堅持到底,有的人半途而廢。
學習本無底,前進莫徬徨,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