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考研“白熱化”,職場人,你被學歷焦慮了嗎?
又是一年考研時,#如何看待考研熱#的話題登上熱搜,近2億的閱讀量,足以說明火熱程度。
據媒體報道,2021年考研出現了“白熱化”競爭:
距2021年考研僅余下不足20天。從各個學校公布的數據看,27所高校報名人數增幅超10%,今年或將是近幾年競爭最為白熱化的一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01
學歷歧視仍然存在
前一段時間,《令人心動的offer2》第二期剛結束,#心疼丁輝#就上了微博熱搜。
丁輝非法學畢業,本科非名校,畢業后為了證明自己就選考研法學,考上了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后也曾在錦天城擔任了一年的律師助理,為了獲得君合實習機會,裸辭背水一戰。
即使其本科不是法學專業,但是考研又考上了法學界的五院四系,畢業后又能去比較有代表的錦天城工作,其能力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在面試環節,史欣悅律師對丁輝說過“像你這樣的簡歷,在初選的時候就會被篩掉,根本沒有進入到面試的機會。”在第二個辯論任務當中,即使發揮出色,大律師們卻把機會留給了具有“更多潛能的”瞿澤林。
這兩期看下來,對比于其他人本科就讀于國內知名法學院和在海外名校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來說,丁輝可能是不太亮眼的那個,但君合對丁輝的“不友好”確實顯而易見。
所以網友們對丁輝心疼也是真實情感。
02
職場的“內卷化”
近幾年的“考研熱”究其原因,是就業壓力的增大“擇業難”。
對此,有很多網友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企業對應屆生的學歷要求的提升,使不少學子被“推”進了考研之門。
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并軌招生,研究生連續四年擴招。與研究生擴招相比,就業市場并沒有增加就業崗位,企業并沒有因為研究生擴招而增加對應的就業崗位,今年由于疫情原因甚至削減了招聘數量,帶來的就是就業壓力直線上升。
簡而言之就是僧多粥少,無數人競爭少數的資源,要求越來越高,投入越來越多,所獲卻越來越少,用今年的一個熱門詞匯,叫做“內卷”。
內卷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在知乎上是這樣解釋的:“內卷化就是無法進行質變的量變。”“就像看電影的時候,本來大家坐得好好的。突然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后面的人不得不跟著全部站起來。結局是所有人都站著看完了電影。”
在如今“全民皆卷”的時代,“考研熱”“考公熱”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趨勢。
今年422萬人報名考研,創歷史新高,但擴招指標和報考人數增長比例不匹配,升學并不是一條坦途;2021年公務員考試剛剛結束,報考人數157.6萬人,歷史第二高,平均1個崗位61個人爭,最火的崗位超過了2700:1……
03
面對焦慮,我們該何去何從?
1、學歷焦慮,本質上是價值焦慮
要看到自己的價值。
很多人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找到了自身的長處并將之發揮到最大化。
崗位和人才的關系,“匹配”比“優秀”更重要。
知識和技能決定我們是否匹配目前的工作內容、任務,能力決定我們能否勝任這個崗位的職責、Title,個人特質決定我們會選擇哪種道路,以及能走多遠。
哲學上有句話,叫“存在即合理”,我想說,“工作即價值”,只是,這種價值自己要能夠看見。
2、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如果你只是為了逃避現實而選擇繼續讀書考研,那你逃的了一時,但逃不了一世。
如果你是真的希望做科研,希望能學一點東西,那好好學習才是你應該去做的。
如果你是為了得到更高的學歷以保證自己的競爭力,那你在讀書的期間,就應該要好好為自己將來的職業做一做規劃了。
活到老學到老,而不是學到老,卻一直在象牙塔中。
3、職場上,焦慮無法避免
職場人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
沒有完美的職場,也沒有毫無壓力的崗位,有壓力就會產生焦慮。
小編認為適當的焦慮,可以催使人反思和進步。
只有眼光始終都向上看,不斷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你才不會一直呆在舒適區里,才不會錯過時代發展的洪流,持續向前進步。
只要你的人生有目標,有追求,有動力,那么焦慮就會始終伴隨左右,成為常態,成為鞭策你的那個小人,不斷告訴你“還可以更好”。
如果把“焦慮”壓縮在一個自我可控的范圍區間內,既不會讓你覺得大受打擊,處處不如人,又不會讓你索性干脆躺平,從此過上廢柴人生。
所以你要做的并不是逃避焦慮,消滅焦慮,而是控制焦慮,和焦慮共生。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