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即將成為歷史。
兩部門明確 996 嚴重違法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稱兩部門)聯合發布了十件超時加班典型案例,進一步明確工時及加班工資法律適用標準。其中一宗典型案例中明確:“工作時間為早9時至晚9時,每周工作6天”的內容,嚴重違反法律關于延長工作時間上限的規定,應認定為無效。
兩部門表示,勞動者依法享有相應的勞動報酬和休息休假權益,遵守國家工時制度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超時加班極易引發勞動爭議,影響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穩定。對此,兩部門高度重視,通過聯席會議、聯合培訓等方式,加大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辦案指導力度,準確適用法律政策,統一裁判尺度。
本次兩部門聯合向社會公開發布典型案例,一方面提示用人單位違法行為風險,促進依法規范用工;另一方面明確勞動者維權預期,引導勞動者依法理性維權。
面對 996 職場人可以勇敢say no
這不是官方第一次點名批評“996”了。早在2019年,996就因一個名為“996ICU”的項目在GitHub上傳開并迅速火爆網絡。所謂“996ICU”,意為“上班996,生病ICU”。項目的動力來源于中國程序員對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中普遍默認實行的 996 工作制的抗議:在 996 工作制下,程序員們周工作時間為最低 72 小時,這嚴重超過了中國法律規定的 48 小時周工作時長的規定。
次月,人民日報針對此發表評論員文章《強制加班不應成為企業文化》,強調不能給反對996的員工貼上“混日子”“不奮斗”的道德標簽,而應該正視他們的合理訴求。
隨著各行各業競爭的加劇,很多公司把加班變成了家常便飯一樣,讓很多職場人長期處于焦慮的忙碌之中,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太多人的身體長期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猝死、過勞死、癌癥年輕化等越來越多。年初,23歲的互聯網女員工因連續加班到凌晨而猝死的消息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再次引發大眾對加班文化的反思。
分析一些實際案例不難發現,勞動者在維權方面還面臨著諸多困難:比如舉證能力、時間成本、仲裁訴訟負擔等。同時,就業又面臨較大壓力,企業不僅有充分的市場議價權,在各方面都占據主動地位。
明確“996”嚴重違法,可能并不能立馬砍掉996工作制。但兩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卻為深陷加班“死循環”的打工人指了一條明路:政府鼓勵勞動者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主動尋求法律的保護。告訴職場人不以外界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候可以勇敢地說“不”。
企業應當重構健康的企業文化
996文化風行的背后,是部分企業提倡”員工加班、“鼓勵”員工全情投入、高效產出,甚至某互聯網大廠提出了“996是福報”的觀點。那么另一個問題來了,員工加班多,企業的效益就一定好嗎?
據市場調查公司的研究結果表明:工作時長越長,員工產出結果效能反而更低。陷入加班惡性循環,只會讓員工的精力內耗,效率低下。加班并不是“人效”的提升,如果必須要強制加班才能完成工作,那么首先的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工作強度,而是工作分配制度。
對于企業而言,營造“鼓勵加班”的企業文化不僅不利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反而可能會抑制和損害企業的自我創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拼的是技術、質量、管理,而不是員工的體力與耐力。企業文化首先要講法治,恪守法律精神、嚴守法律紅線,在法律的框架內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以犧牲員工的休息權和健康權為代價換取發展的企業文化,將很難有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企業管理者要提升法治意識,讓勞動法里的保護條款從紙面上走下來,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
寫在最后
除了最高法明確996嚴重違法的消息外,前段時間各大廠也紛紛宣布將取消大小周。今年6月,騰訊光子工作室帶頭強制6點下班,掀起了互聯網大廠抵制“996”的風潮。摒棄996成了新的風向標,慣于內卷的互聯網大廠,快手、字節跳動、BOSS直聘也分別在7、8、9月相繼宣布取消大小周。
總體來說,規范工作時間制度是一個向好的信號,打工人可以探索努力工作和認真生活的平衡;企業也需要自主承擔社會責任,重構健康的企業文化。“996”和過勞“加班”絕非長遠路徑,構建一個長效健康增長的職場新生態,讓工作重新成為獲得幸福與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才是大家共同奮斗的方向。
— END —